真乎求,善为篇,美之体——《师说》《劝学》对比阅读

发布日期:2025-10-08 18:49    点击次数:198

牛艳

荀子《劝学》与韩愈《师说》是中国传统典范的“劝学之文”。两文论证精巧且语言灵动自然、错落有致,确实不愧于名篇的美誉。

图片

1

真之内容主题

《劝学》是《荀子》一书的首篇。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、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,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,较为系统地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。《师说》则是一篇“不平则鸣”的典范之作,柳宗元在《答韦中立论师道书》中说“独韩愈奋不顾流俗,犯笑侮,收召后学,作《师说》,因抗颜而为师。世果群怪聚骂,指目牵引,而增与为言辞,愈以是得狂名”。可见该文的目的是抨击时弊,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。

荀子与韩愈不仅是思想家,也是教育家,他们更多强调学习和教师的作用。荀子以“劝学”为题,勉励人们要坚持学习,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,发展才能,培养高尚的品德。“劝”字统领全篇,告诉读者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。“说”,古义为陈述和解说,因而对这类文题,就可按“解说……的道理”来理解,所以韩愈《师说》,即“说师”,即解说关于“从师”的道理。

图片

2

善于谋篇论证

《劝学》开篇即提出论点“学不可以已”,围绕该论点,荀子进行各类论据的构筑,详细分析了学习的重要价值和意义,使“劝”的过程顺畅自然。《劝学》一文主要是通过变化多样的论证方法、贴切自然的论证内容和理性严密的论证语言来达到作者“劝学”的目的。在“劝”的过程中,作者先对论点进行肯定,再巧妙设喻,以严谨的逻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。

韩愈《师说》这篇说理文在整个论证过程中,始终围绕“从师”的问题,批判士大夫们“从师”的愚妄态度,从而从正面立论,反面批驳。在论证部分则有破有立,呈现出典型的驳论文思路:列现象,示弊端,探根源,指出路。在论证方法的运用上,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,大大增强了说理的力度。

《劝学》《师说》两文开篇行文巧妙,说理精警,论证由浅入深,层次纵深展开,且辩证分析非常到位,行至篇末看似自然结尾,却有高处泻水、落崖惊风之势。

图片

3

美之精巧文体

《劝学》一文语言精练,设喻贴切,说理深刻,结构严谨,是先秦论说文的代表之作。该文主要借助了大量不同的事物来说理,以吸引读者的注意,并加深读者印象。如作者借“蚓”与“蟹”来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,不能心浮气躁等。作者在文中不仅借助不同的事物来说理,还采用不同的句式来呈现,既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,也使文章读来铿锵起伏、富于变化,特别是文章长短句并用,对偶排比兼行,匀称而又错落有致,富有音乐之美。

《师说》也是一篇论说文,注重说理,呈现出一种理趣之美。文章以“师”的论述为脉络和重点,按照逻辑顺序和对比方法逐层深入,结尾处亮出本文意旨。《师说》从开篇到结尾,有事实、有理论、有对比,层层推进,庄谐并用,情理交融,而且文中整齐的排偶句与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,配合自然,错落有致,显示出韩愈奇绝独特的文风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